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关于清明节来历简介(清明节的由来,你知道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5 15:18:14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通常在农历春分之后的第15天,公历的4月5日前后,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列,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因“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

现代的清明节其实是由清明节气上巳节寒食节三者融合而来。

节日和节气不同:节气标志季节更替,而节日则蕴含特定风俗和纪念意义。

清明节气

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时间点,在冬至日后第105天,太阳黄经到15°时为清明交节点,春季正式开始。

上巳节

是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相传源于纪念黄帝诞辰招魂辟邪)和祓禊(fú xì,每年春季在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活动。

魏晋时期开始,上巳节被固定在农历三月三逐渐演变为人们在水边饮宴、郊外踏青的节日。

寒食节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晋国发生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

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让儿子奚齐继位,设计害死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面临生命威胁,被迫流亡他乡。

在漫长的流亡生涯中,重耳经历种种艰难困苦。忠臣介子推,为救饥饿昏迷的重耳,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烤食。这份至深的忠诚与牺牲,让重耳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时,铭记于心。

当晋文公回国称王,奖赏忠臣,却忘记了介子推。意识到这一失误时,晋文公急忙去找介子推,却发现他已远走高飞,隐居绵山。为寻找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却导致介子推及其母亲惨死。

悲痛之中,晋文公找到介子推遗体,发现其背后藏有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诗中表达介子推对晋文公的忠诚和期望。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更名为介山,并设立寒食节,禁火以寄托哀思。

寒食节和清明节,成为全国百姓重大节日。寒食节,家家户户不炊火,只食冷餐,食冷食以悼忠臣。清明时节,人们扫墓祭祖,把柳条编成圈戴在头上,插在门前,寄托对逝者的追思和敬意。

清明节作为纪念祖先和祭扫墓地的节日,可追溯至周代,已逾两千五百年,源自帝王将相的墓祭仪式。后由昔日的节气融合寒食节而富有纪念意义。

自西周时,中国便有扫墓的传统,《周礼》记载专门的官员管理墓地。

东周时,《孟子》提及民间的扫墓习俗。

秦汉时,祭扫已成不可或缺的礼节,《汉书》记述官员清明祭祖的情形。虽未明确于清明当日,但扫墓祭祀成春季固定风俗。

唐代,寒食节与清明分是两个节日,儒家治国孝道文化盛行,唐玄宗将寒食节扫墓纳入五礼之一,放假三天以促孝道。

至此,清明节确立,融合寒食与上巳的风俗,春日祭祀与欢宴并行,形成独特的传统节日氛围。

宋元时期,清明节地位提升,替代寒食节成为主要的春季节日,随着时间的推移,融合寒食和上巳的习俗,如冷食、荡秋千、踏青,形成以祭祖扫墓为核心的节日。

宋代诗人高菊卿的在《清明》中“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出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描述清明时节的民间风俗。

明清时期,清明节保持祭祖和纪念逝者的传统,增加迎城隍和祭厉的民俗活动。城隍作为城市的守护神,而厉代表无依的孤魂,体现对祖先的慰藉和对生命的尊重。

中华民国时期,清明节被定为国定假日,称为民族扫墓节。1915至1928年被定为植树节,推动全民参与植树造林。

新中国成立后,清明节焕发新意。

政府鼓励民众扫墓,特别是到革命烈士陵园缅怀先烈成为广泛的社会活动。同时,传统的扫墓与踏青活动继续流行,清明节成为合家缅怀与享受春光的重要时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