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络保证每个人的信息同步,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节点。每个节点都包含了整个区块链(目前100G),并且节点之间时刻不停的同步信息。
当你发生了一笔交易,你所在的节点就会把这笔交易告诉另一个节点,直到传遍整个网络。“矿工”搜集各种新发生的交易,将他们写入区块链。一旦写入成功,此“矿工”所在节点的区块链就成了最新版本,其他节点会来复制新增的区块,保证全网同步。
“挖矿”这种行为的本质是寻求达到某一共识,再把信息写入区块的劳动。这种共识决策其实不只比特币所使用的一种方法。
目前主流共识机制目前有:
POW(Proof of Work)、POS (Proof of Stake)、DPOS(Delegated Proof of Stake)
(1)POW(Proof of Work)
一句话介绍:干的快,收的越多。
工作量证明协议。比特币所用共识机制。它要求发起者进行一定量的运算,也就意味着需要消耗计算机一定的时间。
优点:
缺点:
(2)POS (Proof of Stake)
一句话介绍:持有越多,获得越多。
权益证明:最早在 Peercoin 系统中被实现,类似现实生活中的股东机制,拥有股份越多的人越容易获取记账权。在POW中,如果用户花费2000美元购买硬件设备,当然会获得两倍算力来挖矿;同样,在POS机制中投入两倍的代币作为押金,就有两倍大的机会获得产生新区块的权利。
优点:
缺点:
还是需要挖矿,本质上没有解决商业应用的痛点。
(3)DPOS (Delegated Proof of Stake)
一句话介绍: 选出代表,高效运算。
Dan Larimer发明的这种新共识算法,被称为股份授权证明机制(DPoS),应用于比特股和Steemit社区。
每个股东按其持股比例选定代表,每个股东将选票授予一名代表。获票数最多的前100位代表加1位随机代表,按既定时间表轮流产生区块,每名代表分配到一个时间段来生产区块,所有的代表将收到等同于一个平均水平的区块所含交易费的10%作为报酬。
该模式可以每30秒产生一个新区块,每次单人有序生产区块在正常的网络条件下区块链分叉的可能性极其小,即使发生也可以在几分钟内得到解决。
优点:高效。
缺点:整个共识机制还是依赖于代币,很多商业应用是不需要代币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