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没有广西桂林的灵渠,我们将对中国的岭南一无所知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4 08:44:15    


一条改变中国南方格局的运河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


同为秦始皇嬴政发动兴修的浩大工程,灵渠长城一样,从一诞生就担负着家国使命,但她们肩负的责任却完全不同:长城为阻,她为通——她首次连通中国长江、珠江水系,为五十万“南取百越之地”的秦军运送粮草,岭南因此得以被纳入秦朝版图,使秦代疆域扩大近一倍



完成政治、军事任务后,灵渠又化身古代中原与岭南文化、经济交流沟通的要道,使两广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2000多年后的今天,她依然发挥着重要的水利功用——浇灌沿岸2688.53公顷的农田,使溶江平原成为远近闻名的粮仓;同时防洪排涝、为兴安县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活、经营用水



灵渠,位于广西兴安县,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境内,她似乎有些“貌不惊人”——虽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但36.5千米的“体量”,与全长1797千米的京杭大运河一比,便显得“微不足道”。“一条水渠而已”,走马观花的游客这么说。



确实,灵渠是有些,但“水善利万物”,她打开的却是一个广袤的世界

若无大智慧,难凿“小”灵渠

没有京杭大运河的体量,更没有“同胞姊妹”长城的名声,甚至连“灵渠”这个名字也鲜有人知。


灵渠那么小,在秦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到底怎样发挥重要作用?是谁修建了灵渠?她从一诞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吗?灵渠凭什么有资格享有“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这一美誉?

2000多年前就不能有奇思妙想吗?


公元前221年,嬴政灭六国、成帝业,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六王虽毕,四海未一,志在天下的嬴政,负手站于咸阳宫殿的台阶上,将目光投向了南北两个方向:南,有百越;北,有匈奴。



既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南取百越之地,便是顺理成章之事。3年后,雄心勃勃的嬴政大手一挥,“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进入岭南腹地。随着战线深入,运往南方的粮草在漫漫途中消耗过甚,而且当时的“高速公路”驰道只修到长沙郡(今湖南),滔滔湘江水将运粮船送到海洋山下(今兴安县境内)时,便无路可去。同时,越人利用复杂的地形展开游击战,使得秦军屡遭设计、处境艰难。



前方战事吃紧,催粮的快报一封接一封传回来。怎么办?

山重峰叠,如果能修筑一条河渠,沟通湘水与漓水就好了。于是,负责秦国粮草监察、督办的开始了灵渠的筹划。史载“禄仕秦以史监郡”,他也被后世称为“史禄”。


由于东南、西北两边高,中间低的特殊地势,又处于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之间的分水岭,兴安便出现了“湘水北去,漓水南流”的奇特现象。经过一番勘查,史禄发现,距离湘江上源海洋河1.7千米处,有一条漓江的支流始安水,可是这两河之间却横亘着一条临源岭,如果挖穿这条宽300余米,高20余米的土岭,就可以连通湘江、漓江二水。


还没来得及欣喜,史禄就皱起了眉头——即使挖穿了土岭,这两条河之间还有近7米的落差,这个落差足以使原本水量就不多的始安水全部倾入湘江,从湘江而来的船只,根本无法进入始安水,更无法进入漓江。

如何让一条河流向另一条高出7米的河?



对现代人来说,这件事易如反掌,可是对于2000多年前的史禄来说,这却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筑一座7米高的大坝,将海洋河水引入始安水吗?不要说当时的技术难以做到,即使做得到,前方战事紧迫,时间上也根本不允许。

否决了这个方案的史禄灵机一动,沿着海洋河继续往上游勘查,果然苍天不负有心人,在海洋河与始安水相距4200米处,两水高差仅1.1米,而且那里有海洋河形成的静水区,这里江面开阔,水流平坦,非常适宜拦河筑坝。在这里修筑大坝,将海洋河水引入始安水,再将始安水疏浚扩宽,运送粮草的船只便可直达漓江!



史禄紧蹙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立刻下令“以卒凿渠而通粮道”。灵渠凿成后,秦军从遥远的咸阳出发,经陆路到达汉江,顺流而下,过洞庭,取道湘江,溯江而上,经灵渠入漓江,再南下珠江,很快便一举平定百越。同年,秦始皇设桂林、象、南海三郡。

战争促使了灵渠的出现,灵渠也促进了战争的胜利,虽然此后她也被多次用于战争,但战争并不是她的全部。而且,随着历代的不断修葺,她也在一点点发生着变化,终于长成如今我们看到的秀丽模样。

灵渠,到底有多“灵”?


巨大的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精小的灵渠也不是一天筑成的。


嬴政幻想“二世三世乃至万世”的秦,很快就灭亡了。当年被他派去平定百越的赵佗,在秦末的兵荒马乱中反戈一击,合并岭南三郡,建立了南越国。直到汉建国67年后,汉武帝第一次想要收复岭南之地,却因“水道多绝,南行”而作罢。又24年后,汉武帝“派归义越侯为戈船将军,出零陵(灵渠),下离水(漓江)”,终使南越灭亡,岭南重归中原王朝版图。


公元41年,交趾郡(今越南北部地区)兵乱,汉光武帝派遣伏波将军马援,一路经由长沙、桂阳等地“征兵十万,伐之”。两万多楼船,十万人的军队,何其声势浩大?为保证船队顺利通过,马援对灵渠进行了维修和疏浚,“开湘水为渠六十里穿度城”。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地方割据与频繁战乱,使得灵渠残破不堪,“年代寝远,陡防尽坏。江流且溃,渠道遂浅”,遇到朝廷紧急差遣,必须要征集沿岸数十户人家拉纤,才能使船只“以图寸进”。

隋亡立后,灵渠将迎来历史上41次维修中最重要的一次维修



公元825年,桂管观察使李勃,对灵渠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整修。这次整修,吸取了当时先进的水利技术成果,在海洋河筑成了今日的大、小天平,以及它的主要结构之一铧嘴,同时修筑了南、北渠上的陡门




大、小天平,其实就是拦河坝,是灵渠的核心,因为它特殊的“人”字形结构,能够“称水高下,恰如其分”,所以叫做“天平”。斜向南渠的一段,将水导入南渠,长127米,称为“小天平”;斜向北渠的一段,将水导入北渠,长343.3米,称为“大天平”。



许多人认为,是大、小天平实现了海洋河水“南三北七”的分水,实际上,根据水的力学原理,在灵渠,分水比例主要是靠南、北渠道的弯度和坡度来实现的。大、小天平虽然也起到一定作用,但它最主要作用是截断海洋河水,形成渼潭,解决两大水系的高度差问题


而位于大小天平前的铧嘴,前锐后钝,呈不等边四边形,则起到了一定的缓冲水流作用,与大、小天平结合在一起,起到了分水导流的作用。如果这两处崩坏,“则湘水无涓滴入漓,则田庐受害矣。”


至若陡门,其实就是闸水设施,目的在于壅高水位,保证船只顺利通行。灵渠陡门最多时有36座,南渠31座,北渠5座,它们把渠道分成若干段,船只来时,打开两段之间的闸门,架陡杠、塞水拼、陡簟等堵塞陡门,水位升高后,用锤击开陡门,往来船只便“循崖而上,建瓴而下”,出现了爬山越岭的奇观。


水是生命之源,亦是文明之源。文明因水而源远流长,水又因文明注入而意蕴悠长。古人从水中,体悟到自然之道,也升华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这些思想与感悟,又如不舍昼夜地滔滔江水,奔流在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血脉里——依水而生、伴水而在、随水而长——水是我们的来处,也是我们的去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