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关于朋友的英语谚语(英文谚语里的故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9 09:26:05    

英文谚语里的故事


作者 康文中


(一)

英文里有一句谚语,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相互需要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也可以译为患难见真情。)从语法上讲,in need 做后置定语,indeed 副词后置起强调作用,意为“确实,真正的”。

初中时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总觉得外国人太现实,后来读到丘吉尔更为现实的话,“没有永恒的盟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后来我跟母亲交流这句谚语,母亲说其实中国人和外国人一样现实,甚至中国人比那些老外更加现实。中国也有不少类似的谚语,比如,“穷在街前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停了辘轳,干了菜畦”、“人走茶凉”等等。家里富贵的时候或在位的时候门庭若市,家里潦倒的时候或不在位的时候门可罗雀。好多人由于不能承受这种落差而产生悲观凄凉之感慨。

老外说得对,相互需要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如果你说跟某某是好朋友,但你们感情上互不需要,物质上互不需要,精神上互不需要,肉体上互不需要,我敢说,你们俩好不到那去,最起码,连一个在一起喝酒的由头都没有。

其实,不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世人都很现实,人走茶凉才是常态常理。我们能做的,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把自家的炉火烧旺,热茶常备,自然会有口渴客人常来,争取永远做一个被别人需要的人。


(二)

与Smell the flowers(偷得浮生半日闲)相比,Kill the time,要萧杀得多,其字面意思是杀死时间,或者译为消磨时光。

现在读来,觉得令人发笑,不禁暗叹世人的愚笨。我们怎么能够杀死时间呢?到头来还不都是被时间杀死。在历史的长河里,身为万物之灵的我们,还不是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像离离原上草一样短暂。既然我们投胎做人的这段时光(from cradle to grave,从摇篮到坟墓),如此短暂,如同佛教所说的刹那,即弹指一挥间的十五分之一,我们应该追求点什么?

独立个体的文明人不仅需要肉体的温饱,而且还需要精神的慰藉,这种慰藉最终指向终极关怀,这种关怀给有限的生命以无限价值意义的追求,通过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和追问,最终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突然想到中国的许多神仙,其实原来是人,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不朽。

万物之灵的人,不仅最聪明,而且最贪婪。聪明使人意识到肉体生命的有限性,贪婪又使人不满足于短暂的生命。埃及的法老建立了金字塔,秦皇汉武们建立了地下宫殿,但都无法让时间停滞;求仙问卜,修炼丹药也无法让生命驻足。

一岁一枯荣的生命历程,就像代代不息的人生一样,在宿命的轮回中不断燃起新的希望。终极关怀的价值在于,给有限的人类存在寻找一个永恒的家园。


(三)

英文电影《阿甘正传》里面的阿甘,属于典型的Mama's boy(妈宝男),阿甘只要一开口讲话,开头总是:“我妈妈说如何如何…”。

与普通人的智商(120左右)相比,阿甘的智商也就60/70,所以阿甘小时候经常遭到同学们的欺侮和嘲笑。于是,阿甘的妈妈就告诉阿甘:儿子,只要你不开口说话,就没有人知道你傻。

我也深以为然,我们可以称之为【阿甘定律】,Silence is golden(沉默是金),其合理之处在于说话越多,漏洞越多,越容易让人抓住把柄,因此中国有句谚语,叫沉默是金。

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多,但能够做到阿甘定律或沉默是金的人却很少。不说话不一定能把人憋死,但很有可能把人憋疯。

一次饭局上我讲了这个定律,有一个朋友听了自始至终没说一句话,后来他说阿甘定律差点把他憋疯。我告诉他,大可不必这样,其实我讲这个定律的时候本身就已经违反了这个定律。就像我们明明知道吃了饭以后不久还会饥饿,但还是会吃一样。我们所有人的结局都是一样,但这并不能影响我们活好这一生。


作者简介:康文中,男,河北平山人,法学博士,现居北京。曾任河北省委省政府新型智库【长城文化安全研究中心】理事,现在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从事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和军方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参与编写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河北省政府智库、军事科学院国家社科基金专题、专著多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