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土豆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一颗卑微的土豆,如何改变了世界历史)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2 08:41:33    


土豆,学名马铃薯,在不同国家还有一些趣味小名,比如在我国又叫洋山芋、山药蛋等,在法国叫地苹果,在德国叫地梨,在意大利叫地豆,在美国则叫爱尔兰豆薯。也许现在,它只是餐桌上最常见的食材之一,但是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它扮演了重要角色,直接改变了世界历史。



01 土豆的故乡

土豆的原产地,位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海拔3800米的提提卡卡湖。当地的印第安人为了寻找新的食物来源,遇见了这种野生草本植物。他们把它叫做“巴巴斯”,意思是“生命的食物”。


印第安人发现了土豆的一个秘密,它可以无性繁殖,只需要把发芽的土豆再种下,就可以长出新的来,可谓“种土豆,得土豆”。通过印第安人的驯化,土豆被培育出了3000多个品种,几乎各个农田里的栽培品种都不一样。


最初的土豆毒性较大,口感也很苦涩,为了食用它需要进行一定的加工,比如烤土豆,蒸土豆,做成土豆泥,磨成土豆粉,等等。


土豆的含水量大,还有一种关于“杜塔”的做法,是将土豆反复冷冻、解冻,将之弄软,然后再脱水,这样可以保存数年甚至几十年,类似于土豆干。在遇到饥荒的年份,杜塔成为了救命的口粮。



在印第安人心目中,土豆被尊为“丰收之神”。在土豆减产的时候,他们会举行盛大的土豆祭祀,在仪式上,当地族长领着一群儿童手捧土豆,妇女们穿着装饰有土豆花和土豆叶的服装,一起欢快地载歌载舞。之后,他们要宰杀牲畜作为祭品,乞求神灵保佑土豆丰收。


营养丰富的土豆,养活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促成了印加人的崛起。印加人通过武力征服与和平同化,建立起了强大的印加帝国。


可惜好景不长,公元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欧洲殖民者蜂拥而至,一批又一批地踏上了美洲的土地。西班牙人绑架了印加皇帝阿塔瓦尔帕,又加上印加帝国内战,只用了数十年的时间,殖民者们就摧毁了印加文明。


16世纪,土豆作为野蛮摧毁文明的“战利品”,被殖民船队带回了欧洲,自此开启了它跌宕起伏的传奇之旅。



02 土豆在欧洲

由于初来乍到,土豆的优点还不被欧洲人所知晓,大家只是被它的花吸引住了,这下子土豆变成了一种纯观赏性植物。它们首先在西班牙王室花园里安了家,王公贵族们对漂亮的土豆花爱不释手,常常会摘上几朵戴在头上,或者点缀在礼服上面。后来这一时尚流行到了其他国家的皇室,土豆栽培在欧洲逐渐传播开来。


真正更有用的土豆根茎,却因为丑陋的外表遭到了歧视,因为它们与麻风病皮肤相似。在欧洲贵族们看来,土豆出身贫贱,是未开化的民族才吃的食物。他们还认为,土豆生长在地底下,与“阴暗”的巫术和魔鬼有关,是邪恶之物,会引起麻风病、梅毒、结核、不孕不育等。意大利人相信,如果把仇敌的名字写在纸上,塞进土豆里,就能起到诅咒的作用。法国有些地区直接颁布了法令,禁止人工种植土豆。



倒是有人想推广土豆,那就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为此她专门组织了一场土豆交流会,想分享土豆的种植方法。可是当时的皇家厨师不了解土豆的毒性,端上来的生土豆让女王大病了一场。女王中毒的消息很快传开,土豆在英国推广的事情也就搁置了下来。


差不多一个世纪以后,土豆终于遇见了它的“贵人”,法国农学家巴曼奇。他经过研究得出结论:土豆是一种生存能力很强的植物,耐干旱,耐低温,不需要太多光照,能适应贫瘠的土地,比其他谷物产量要高。他同时发现,欧洲很多人并不了解土豆的自然习性,食用方式大有问题,比如生吃,或者吃了长芽的土豆,导致食物中毒。土豆其实很容易蒸熟,还适合做面包。


巴曼奇的一篇关于土豆淀粉营养的论文,获得了业内的征文大奖。不久之后,他的研究引起了国王的注意。在一次皇家宴会中,巴曼奇趁机献上了20多道土豆菜肴。他还邀请王室成员到自己的土豆试验田里,亲自体验了一把种土豆。



经过巴曼奇的努力,法国认识到了土豆的价值,扩大了土豆的种植规模,并且把它称为“地下苹果”。幸运的法国人很快尝到了种植土豆的甜头,1785年,法国北部发生严重的饥荒,正是靠着地里大量的土豆,他们最终挨过了这场天灾。


法国农民都去种土豆了,其他国家也不甘落后,他们陆续启动了土豆发展计划,土豆也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将欧洲人从饥荒中解救出来。


03 土豆的逆袭

1740年代,普鲁士王国遭遇饥荒,上百万人因饥饿而丧命。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看中了土豆营养丰富、产量高的优点,命令政府发布土豆种植指南,在全国大规模推广。可是农民们并不领情,他们始终对“阴暗”的土豆怀有偏见。


于是弗里德里希二世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在柏林郊区开辟了一片土豆试验田,等到土豆成熟后就派重兵把守,同时吩咐士兵说,如果有人偷土豆就假装没看见。


农民们对这片土豆试验田很好奇,认为国王地里的东西一定很珍贵,一些胆子大的就把土豆偷挖回了家。他们尝试着种植土豆,收获后弄熟了吃,发现十分的美味,慢慢地,偷土豆、种土豆的人逐渐多了起来。



看到这种情景,弗里德里希二世很高兴,他马上发布了一道法令:“请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充分理解种植土豆的益处,把它作为今春主要食品……”就这样,土豆条、土豆饼、土豆泥、土豆粥……土豆以千变万化的姿态,被烹调成美味佳肴,端上了国民的餐桌。


在种植的过程中,农民们发现了土豆的另一个好处:它可以“被隐藏”。也就是说,如果是一片麦田,很容易根据土地面积和数量多少来征税,但是土豆藏在地底下,挖出来才知道数量有多少。而且如果遭遇掠夺,士兵们一般只会破坏庄稼,或者抢劫粮仓,很少会花大力气去一个一个挖土豆。土豆的丰收,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农民的利益。


土豆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甚至影响到了战争的进程。1778年,为了争夺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权,普鲁士对奥地利宣战。两国一路打到了波西米亚地区,之后却形成了长久的对峙状态。原来,双方士兵都在田地里忙着收土豆,根本无暇顾及打仗。偶尔出现小规模冲突,两边也是互相扔土豆作为攻击武器。最后,在法、俄两国的调停之下,两国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判,以和解方式结束了这场战争。


土豆传入俄国,同样是由于天灾,1765年,俄国卡列里地区粮食减产,遭受饥荒,有医疗事务官员借机向政府建议引进土豆,说这是解决饥荒的最好办法。随后俄国农学家A.T.博洛托夫发表了一篇论文,专门论述了土豆的特性和优点。



接受建议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命令从普鲁士等国采购土豆,这种农作物就此来到了俄国。1797年,保罗一世开始号召农民种植,没想到遭遇了强烈抵制。农民们更愿意种植黑麦,拒绝与土豆产生任何瓜葛,因为在他们眼里,土豆是“恶魔的苹果”。


直到1842年,政府再一次强推土豆种植,结果导致了多个省份农民的“马铃薯暴动”,沙皇尼古拉一世不得不用军队镇压。暴动中上千农民失去生命,枪声和血泪却促进了土豆的推广,这种“健康与令人高兴的食物”,终于得以在俄国安家。到19世纪中叶,俄国自行培育的土豆品种已占全国种植面积的一半。


04 土豆与世纪大移民

英国很早就引进了土豆,作为当时英国附属国的爱尔兰,由于土地贫瘠,经常闹饥荒,这里的农民们可不像那些王公贵族,他们对土豆这种农作物并没有任何歧视。当农民们发现土豆容易存活、产量高后,就开始大规模种植了。土豆也很争气,它对爱尔兰的气候和土壤极其适应,解决了穷人们的温饱问题,到了18世纪,几乎每块田地里都可以见到土豆,土豆已经成为了爱尔兰人的主要口粮。


然而为了尽快填饱肚子,爱尔兰农民只选择种植产量最高、被称为“爱尔兰工人”的土豆品种,这导致土豆品种单一,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因为“爱尔兰工人”虽然能够保证产量,但是抗病虫害能力很差。



1845年秋天,灾难来得猝不及防,一艘满载土豆的货船从美洲出发抵达比利时,船上的“乘客”除了这些土豆,还有它们携带的“马铃薯晚疫病”病毒。这种病毒对欧洲土豆的伤害是毁灭性的,爱尔兰品种单一的土豆也未能幸免,而且灾情最严重。全国各地一个接一个地中招,受感染的土豆变黑,块茎在土地里腐烂。


当年爱尔兰的土豆产量减少了三分之一,第二年更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土豆田地绝收。爱尔兰由此爆发了大饥荒,穷人食不果腹,爱尔兰向大英帝国政府求助,没想到对方无动于衷,维多利亚女王只象征性地捐了2000英镑。


上百万人在这场灾难中丧命,场景惨不忍睹,到1851年,爱尔兰只剩下了655万人口。绝望的爱尔兰平民被迫离开家乡,坐上之前运送黑奴的船只,远渡重洋来到了美洲大陆,截至1860年,有超过100万人踏上了迁徙之路。



而此时,美国正在进行西部大开发,这些爱尔兰裔移民获得了千载难逢的海外发展机会。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将一颗颗土豆种在了这片新大陆上。另一些人则加入到美国工业化进程中,贡献了大量的劳动力。


1872年,美国园艺家路德·伯班克发现了一种抗病性强的土豆杂交品种,这种“伯班克土豆”为抗击晚疫病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爱尔兰人聚居的新罕布什尔州、爱达荷州等地,人们开始大规模种植土豆新品种。“伯班克土豆”也出口了爱尔兰,将这个国家从大饥荒中拯救了过来。


拥有黄褐色外皮的“伯班克土豆”,成为了美国土豆加工市场上的主力队员之一,随着美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方便快捷食品迅速成为了工人阶级的最爱,这其中就包括用土豆加工的食品,最典型的是油炸薯条、油炸薯片,它们一出现就大受欢迎。



等到20世纪20年代,土豆自动削皮机问世,土豆加工食品实现了从小作坊出品到大规模生产,薯条和薯片一跃成为销量最高的零食之一,甚至成为了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05 土豆来到中国

那么,土豆是何时来到中国的呢?因为历史上土豆不是都叫“土豆”,还有“洋芋”、“山药蛋”、“洋番薯”、“薯仔”、“地蛋”等俗名。此外,像香芋、土芋、黄独等与土豆类似,也是块茎球体,史料记述混乱,所以更适合从生物学角度来研究和判断。


目前比较权威的说法,土豆是明代传入中国的,只是具体时间还有待考证。通过各地考古发掘,发现了土豆的东南、西北、南路、海路四条主要路径。其中,东南路径是在台湾的荷兰人将土豆推广到了广东、福建,继而传播到了江浙地区,故土豆的一个俗名叫“荷兰薯”。


西北路径是晋商在与俄国、哈萨克的贸易往来中引进了土豆,让人欣喜的是,土豆特别适应山西的水土,因此得到了广泛种植,土豆在这里又得了一个俗名“山药蛋”。



南路是由在南洋做生意的中国人将土豆带回了广东和广西,之后又向云贵地区推广,这部分地区的土豆俗名为“爪哇薯”。


海路是因为明代的海上贸易发达,土豆极有可能随着商船来到中国。当然,无论土豆是通过哪种路径传入中国的,都集中在明朝中晚期。


到了清代,各地地方志中都出现了关于土豆的记载。其中1788年的湖北《房县志》,提到了“洋芋”,成为记载土豆的最早文献。之后因为地域差异,土豆又有了“地豆”、“地生”等新的俗名。


土豆对于清政府意义重大,清代人口数量急剧增长,中国渐渐发展成为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正是有了美洲等地农作物的传入,有效地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在诸多作物中,土豆的表现更胜一筹,土豆可以适应土地更贫瘠、更寒冷、更干旱、海拔更高、坡度更陡的地方,还可以在盐碱地区生长,而且不用担心鸟类的偷食。


在政府的大力推广下,全国几乎随处可见土豆的身影,尤其是在环境恶劣的偏远山区,土豆一步步晋升为当地主食。更多的人认识到了土豆的经济价值,有关土豆的烹调方式也越来越丰富。



值得一提的是,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福建《松溪县志》中记载有“马铃薯”,不过据现代农史专家考证,这里所谓的“马铃薯”是盛产于亚热带的“黄独”的别名。


日本学者小野兰山误以为此“马铃薯”是土豆,于1808年引进日语里。清朝第一任驻日参赞黄遵宪,在所著《日本杂事诗》中,将“马铃薯”又搬回汉语里来称呼土豆。这样一来,“马铃薯”源于汉语,又回归了汉语,并且很快成为了土豆的学名。


06 土豆与未来

从土豆落地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它在人类世界的最大使命:让饥荒中的人活下来。2008年,被定为“国际土豆年”,联合国大会称“土豆将在与世界饥饿和贫困作斗争的最前线发挥作用”。还有一些专家认为,未来只有土豆可以拯救人类。


土豆,这种其貌不扬的作物,已经成为了世界头号非谷类主食,在世界粮食安全、减少贫困、降低地球淡水资源消耗等方面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与稻、麦、玉米相比,土豆全粉更耐保存,在常温下可以储藏15年以上,有些国家把土豆全粉列为了战略储备粮。


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土豆国,正在推行“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把土豆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实现土豆作为主粮消费。无论是历史选择了土豆,还是土豆选择了中国,它必将改变老百姓的传统饮食习惯,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