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并序
【唐】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拟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透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飘那可度 ,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河北蓨县人,世称高常侍。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代表作家,与岑参并称“高岑”。高适是一位极具政治才能的诗人,以七言古诗见长,边塞诗成就最高。其诗风格粗犷豪放,遒劲有力,语言苍劲洗练,情感雄浑深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被后人合称为“边塞四诗人”。《沧浪诗话》评价高适:“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钲鼓声声,大漠深秋,旌旗透迤,羽檄飞瀚海,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孤城落日,寒夜巡更的刁斗,鲜血染红的白刃……出师、失利、被围、死斗,《燕歌行》写了这样的一场边关战事。气势雄浑悲壮,惊天动地,战士拼死力战,将军轻敌骄逸,对比鲜明,力透纸背。接着又写到后方思妇断肠征人回首,遍地动荡绝域苍茫,呈现出宏阔的视野,体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诗歌格调雄健激越,慷慨悲壮,节奏起伏跌宕,张弛有度,诵读时应细加体会。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赞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之意,预伏下文。
“拟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透迤碣石间”,唐军北征时旌旗招展、金鼓齐鸣的豪壮声势,和上文形成对比,字里行间充溢着自豪之情。错,透过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描写,可以推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作了铺垫。
“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胡骑凭陵杂风雨”写胡骑迅急剽悍,卷地而来的时候也带来了狂风暴雨。“卷地而来的时候也带来了狂风暴雨”错误,应该是“像狂风暴雨一样卷地而来”。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写将帅深受皇帝恩宠而骄纵轻敌,以致士卒大量伤亡,深陷重围。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写战士不顾功名,以身许国的高尚气节。“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
小结:
(一)
出塞而还客开言,适感征戍因和焉。汉家校尉羽书传,单于猎火照狼山。出师失利死生半,被围力战铁衣残。回首相看红染遍,绝域苍茫天地间。
(二)
士卒拼杀不言伤,怎奈将军酒穿肠。燕歌征戍多悲壮,何日得梦归故乡。